2)第115章 电影人_我的银幕年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馆强太多,起码这里供应早餐。

  王洋、谢铁骊,北影的发行处长张华……还有唐秦吃过早饭,早早来到了会场。

  今天,影展举办中外记者招待会,招待会前,中影与全国各地的制片厂还要先举行一个通气会,这是惯例。

  “王厂长,昨晚我才反应过来,你们红楼梦投入两千多万,你们就是建一座荣国府都不止四百二十万……这不是赔了吗?”南京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也快六十岁的人了,坐在王洋身后,就攀谈起来。

  “我们不赔,他们还叫中影吗?”王洋厂长笑道,在整个八十年代,他和中影公司打得一塌湖涂,好几年,一开会就想办法让中影公司把利润给让出一部分,真的不合理呀,片子是制片厂拍的,凭什么中影就把片子拿走?

  两千多万拍出的片子,才给四百二十万,争取一下,给五百四十万,这中间还差着将近一千五万的窟窿,你说,北影到哪去堵这一千五百万去!

  嗯,不错,从1984年开始,电影业被定性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开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国家每年给予各厂一定的流动资金辅助生产。其中北影获得的国家补助为380万元,虽然电影每年的平均制片成本不断跃升,但是这笔金额始终没有增加过。

  到80年代末,每部电影的平均成本已经接近100万元,北影所需拍摄资金与下拨流动资金的差额将近千万。

  由于电影业利润分配存在倒挂,制片厂年年亏损、还贷无力,银行态度消极,使“贷款制片制”也遭遇瓶颈。

  “这苦水我们得倒,不倒出来,哪个龟儿子晓得我们的苦处。”韩三平不过三十五六岁的样子,却是此时中国电影的少壮派,今天,本应参会的峨影厂厂长因生病无法前来,遂由副厂长韩三平代替参会。

  “对,我们是得争取争取一些新的政策和补贴……”不须鼓动,大家纷纷举双手赞同

  “不给补贴,这个记者招待会,我们也不参加了嘛……”潇湘的一位导演高声道,马上引来一片附和。

  可是就热锅里的水,烧得沸腾的时候,中影的人进来,好嘛,一行二三十人,乌压压一大片,立时就象凉水入锅,沸腾的水花转眼间平息了。

  “嗯,今天的记者招待会,是对外,”中影的总经理刘尔瓒坐下来,他与王洋厂长岁数差不多,“我们与制片厂的问题,是内部矛盾……”

  会前,他就听说了,制片厂群情汹涌,怕是压制不住了。

  可是他胸有成竹,八大制片厂,翻不起浪来,他们的脖子在中影手里捏着呢。

  “我知道,大家有想法,嗯,我给大家说话的机会,只要你现在提出具体的方桉来……我们马上可以磋商,”刘尔瓒很有风度,“但是,你还是说,让中影出一些新政策和补

  请收藏:https://m.big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