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19章 朽木不可雕_孔门学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乐伯伯!”曾参应道。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什么意思?”乐歌问道。随即!就自嘲地笑了起来。

  “哈哈哈!”

  “乐伯伯?”

  说到“朽木不可雕也”,也就想起孔子曾经对他乐歌的评价: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当年的乐歌,装疯卖傻,很让孔子看不起。要不是看在亓官氏的份上,他都懒得搭理乐歌。

  “用白话文解读!”

  “是!乐伯伯!”曾参应了一声,解读道:“宰予白天睡觉,有时上课时也打瞌睡。先生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成美丽的图案,粪土垒起来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

  先生接着说:起初我对于人,取决于第一印象。相信一个人说的也就相信他能够做到。他说的话我放心了,他所做的事我也就放心;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我不再完全相信,我还要观察他的行为。看看他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宰予身上,我改变了我以前的观点。”

  “怎么了?解释一下?”乐歌追问道。

  “是!乐伯伯!”曾参应道。“先生原以为宰予是个朽木,结果不是。所以!先生说:从宰予身上,他改变了他以前的观点。”

  “呵呵呵!”乐歌大笑起来。

  是啊!孔子以前也说他是“粪土之墙不可杇”。可结果!不是!

  人是!是会改变的!而不是你认为的!

  后世的人读《论语》,往往断章取义,把这两句挑出来骂人,还借以孔子之口。其实!《论语》编排这段话的本意却恰恰相反:是告诫后人不要:以貌取人、以言取人、以表论事。

  宰予:公元前522-公元前458年人,字子我,亦称宰我。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

  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唯一一个曾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不仁”。

  “乐伯伯!你?”曾参不解地问道。

  “没事!我想起了一些往事!没事!继续往下读!”

  “乐伯伯?你就不多说几句?”曾参不解地问道。

  乐伯伯不多说几句、不挑刺,曾参还觉得不习惯。所以!他总是要追问。这不是?特意来让他挑刺的?

  “多说什么?想当年!你先生孔子他还说我是粪土之墙不可杇呢!呵呵呵!”

  “先生已经知道自己错了,所以!他多次提及往事。乐伯伯!先生说!以貌取人是错误的,以言行看待一个人、一件事也是错误,还是以观后效为好!表面是不能决定本质的!乐伯伯!”曾参道。

  “呵呵呵!你先生总算有进步!好!”乐歌笑着应道。

  “乐伯伯?我把这一段放在这里?你觉得合适么?”曾参问道。

  “合适!合适!”

  “乐伯伯?”曾参见乐歌答应得太快了,怕他没有经过大脑思维。所以!还是不放心地追问起来。

  “是不是下面的文有所改变了?这一段是承上启下?”乐歌问道。

  “乐伯伯?”曾参应道:“那我往下读!”

  “嗯!往下读!”

  请收藏:https://m.big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