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43章 冬去春至_回到史前当野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地,河湖环绕,水系充沛,无疑属于后一种情况。

  并非多大的工程,而且他们要种植的农作物以生长在北方旱作区的粟和黍为主,主打一个耐旱耐瘠薄,远没有南方的水稻那么娇气。

  但仍需要好好规划一番,等开春后再破土动工。

  除了农具和水利,栽培技术也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病虫防治、耕作制度、培肥施肥、选种育种等等。

  林郁不希望族人过分依赖五色石的力量,因此不打算直接使用青石提升农作物的产量。

  但这不代表青石没有用武之地——她开辟了一块试验田,一亩地左右,利用青石的力量进行选种育种的研究。

  有谷部落种植谷物的时间不长,粟的驯化程度很低。

  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号称五谷之首。

  粟文化更是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始终,不仅在宗庙祭祀中地位尊崇,还延伸出来各种寓意,既有喻微小之物的“沧海一粟”,也有“夫粟……可比于君子之德”的隐喻,在一些地区的婚丧嫁娶中,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林郁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与农业考古,对粟的起源、文化和栽培自然知之甚多。

  关于粟的演化问题已在学术界达成一致:粟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驯化而来。

  其驯化程度可以根据种子的形态进行判断,现代的粟种长宽比约为1.06比1,几乎是个球体,而有谷部落的这批粟种,林郁目测了下,长宽比少说也有1.5,远不够饱满圆润。

  “你知道古人花了多少时间才将野生狗尾草高度驯化成近似现代的粟吗?”

  张天看着她,没吭声。

  “两千年。”林郁公布答案,“植物的驯化是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生产力和技术都很落后的原始社会,每一种高产的作物,都经过了数百上千年的沉淀,每一颗小小的种子里都蕴含着无数人的心血。”

  听她一席话,张天感觉手中的种子仿佛也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试验田里,男人们正在按照巫师大人的指导翻土。

  冷天并非耕种的好时节,但青石的力量可以无视这些不利的条件,顶多多耗费一些精力。

  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让男人们实践一番,熟悉农具和耕作方法。

  张天笑道:“你有青石,原本一年一熟,你可以给它干到一天一熟,两千年的驯化时间直接缩短到两千天,也就是说,六年后,我们就可以吃上现代粟米了。”

  “想多了。”林郁不以为然,“青石可以提高植物对能量的吸收利用效率,从而加速植物的生长,提高产量。这个过程仍然会消耗土壤的肥力,耕种、收获、土壤肥力的恢复都需要时间,因此不可能一天一熟,一个月能一熟就很不错了。”

  “照你这么说,岂不

  请收藏:https://m.big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