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50章 秋收万颗子_回到史前当野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听即懂。

  张天把斗模的尺寸告诉一众“陶工”,按照尺寸可以烧制出更多模具,进而生产出标准规格的陶斗。

  除了制作陶斗,张天还找缝插针,带领一群“建筑工”修建粮仓。粮仓修成半地穴式的,即半地下的建筑结构。

  第一年的产量预期不会超过五万斤,粟米的容量大概是700公斤每立方米,换句话说,挖个36立方米的坑就差不多了,可以适当留一点余量。

  众人紧赶慢赶,终于赶在收获之前造出四座用于储藏粮食的粮仓,其中三座的容量都在三万公斤左右,两座用于储藏用作食物的粟米,另一座用于储藏黍、大豆。第四座粮仓是专门的种子仓。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一提到谷子成熟的季节,人们总是强调丰收的喜悦,却往往忽视了秋收也是一年中最忙碌最辛苦的时候。

  族人们大都是第一次采收,看着自己在春天亲手种下的种子,如今已亭亭玉立,在风中荡起金黄的波浪,心中顿时涌上无尽的成就感!

  高涨的情绪令他们不知疲惫,无论男女,无论老幼,全部背起竹筐,到田垄里收取沉甸甸的谷穗。

  人们不断往返于田垄与打谷场之间,一筐接一筐满载的谷穗被倒在打谷场上,均匀摊开,接受阳光的洗礼。

  林郁的那块试验田则是专门的“留种田”,各种作物的种子都要单收、单打、单藏,严防种子混杂,保持种子的纯洁性,以免因品种混杂引起种子退化。

  这块田由林郁和她的助手兼学徒的白、叶、藤等人单独打理,通过连续选种获得良种。良种的必要条件是穗大、粒饱、色纯,种子收获后要晒干扬净,来年再把这些种子在大田中大面积播种,做到良种和良法相结合。

  从早到晚,一刻不停,纵使强壮如虎头,也早已筋疲力竭。

  但人们依然斗志昂扬,甚至更兴奋了!

  越是辛苦,耗时越长,也就意味着收获的谷物越多!

  等他们完成采收,打谷场上已经变成金色的海洋,这还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谷穗堆积在田间地头,像小山一样高。

  晾晒三日,组织众人打场。

  人们面对面站成两排,双手握把,用力甩动手中名为连枷的农具。

  刚上手都不太会用,稍显笨拙;渐渐摸索到诀窍,打一下扭动一下腰肢,脚步随着手臂的扬起落下而左右移动,连枷挥动之间显得轻巧而充满灵性。

  到后来,所有人都熟练得像是久经打场的老农民,起、扬、甩、落等步骤都极有分寸,那距离就像尺子量过一样标准。在如同鞭炮般爆裂的啪啪声中,谷子被打得脱离谷穗,四处飞溅。

  有谷部落的众人都体会到了连枷的优越性,这玩意儿比木棍好使,威力也强多了!

  空谷穗被扔回田间,谷子被收拢一处,开始扬场

  请收藏:https://m.big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