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21章 想方设法_捡漏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陈勇想把这些资料全部复制下来放进u盘里,可是这个年代也还没有u盘,更没什么云端,网络硬盘之类的,想要把这些东西复出去是不可能的了。

  陈勇对这些机械之物的东西又不了解,也不是专业的人员,要想完全记下来,抓住关键的词语,准确的数据,那是不可能的事。

  特别是这种高原性能米-17直升机的资料,他一定要想办法搞到手。

  陈勇记得米-17的发展史,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政府决定对米-8直升机进行进一步的改型,改型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发动机功率,增大载重量,改善直升机的高原性能。当时,伊索托夫发动机设计局研制出功率更大的tv3-117mt(俄文为tb3-117)涡轴发动机,其单台功率为1425千瓦(1900轴马力),该发动机用于水陆两用反潜直升机米-14和战斗直升机米-240。

  米-17最早的原型机编号为米-18,该机装有2台tv3-117涡轴发动机,采用米-14的动部件:该机于1975年8月17日首飞,以后交付部队使用,此后改称为米-8mt,1981年米-8mt在巴黎航展上展出,根据广告商的意见,1981年将米-8mt的民用型和出口型改称为米-17。北约给它取的绰号为hip-h。该型自1983年起出口到古巴。

  随后,在1987年又研制出米-8mt的改进型米-8mtv。该型分民用和军用两种型别:其民用型为米-8mtv-1,军用型为米-8mtv-2。米-8mtv的出口型编号为米-171。在军用型米-8mtv-2的基础上研制的改进型米-8mtv-3,其编号为米-172。

  米-17,外形与米-8直升机十分相似(仅仅是尾桨位不同,米-8尾桨在右、米-17尾桨在左),西方将两机绰号都称为“河马”。该机经过多年发展技术比较成熟,在国际直升机市场上,因其性价比较高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吸引了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大量向亚洲、南美洲、中东、东欧以及非洲等地区出口,总产量(含米-8直升机在内)达万架,俄罗斯本国军队装备约有3000架,其余大部分用于外销。

  1991年经过考察、谈判,华夏国签订了首批引进24架喀山直升机工厂生产的米-17直升机合同。经过试用,表明该机适合在中国平原地区使用、运输效率高。米-17的飞行性能比不上“黑鹰”,后经改进基本满足西藏高原地区使用,主要部件工作寿命较短,但该机技术成熟、性价比很高,经济实用性好,机舱空间大、运载能力强。引进后很快形成战斗力、多次参加各种军事演习和紧急

  请收藏:https://m.big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