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52章 改革诀窍,给烤熟了_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世学校制度得到的,只不过做了些适应性更改。

  整体来讲,大崋学校从低到高将依次分为:初小三年、高小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最后是大学三到五年。

  至于地方上官办学校规模,暂定为: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座初小学校;每个县城内至少有两座初小、一座高小。

  每个府城至少有两座初中、一座高中;每个省城至少有两座高中、一座大学。

  这个要求可以说很低了。

  因为大崋才建国没两年,天下也还没真正统一,即便朝廷再重视教育,能拨付的经费也相当有限。

  更别说,大崋的学校教育不再像前明的官学般只教儒学,而是教授科学。

  至于各级学校的科目、课程大抵如何设置,这份文件上也有一个初步计划。

  与会的很多大臣都注意到,以往官学所教授的四书五经等儒学相关内容,被放到了“语文”科目中,并且不是语文的全部。

  因为语文科目还会教授诗词、公文写作等内容。

  至于各级学校科目的具体设定,以初小为例:只开设了语文、数学两科。

  高小则开设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科学六科,其中语文、数学是主课,其他四门都是副课,占据的课时很少,基本就一周一节或一旬一节的样子,聊胜于无。

  初中则开设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思政、地理、美术、音乐、体育,共十一门课程。

  但其中只有前面八门是主课,后面三门则是副课——副课考分只作参考,不会用来决定升级、升学。

  学校会定期考试,而学生要升级,必须在期末考试中得到一定分数才行。

  升学也是如此。

  看到这里时,有的官员便不禁皱眉,觉得初中课程也太多了,学生很容易学得杂而不精。

  但当他们继续往后看,才发现刘升早有考量。

  因为到了高中,除语文、数学仍属必修的主课外,另外六门主课则被划分成了文理两类——物理、化学、生物为理科,历史、地理、思政为文科,学生只需选文理中一类学习就行。

  至于大学的课程,这份文件中没提,但南京大学都要开学了,官员们只要有心,很容易就能了解到其所开设的课程···

  蒋德璟看得出,文件上的学校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完善,可对于未来朝廷要以此选才,他仍是有不少疑虑的。

  见钱谦益、王铎等都没有开口询问的意思,蒋德璟只好轻叹了口气,起身道:“陛下,这些通过学校制度培养的学生可否参加科举?

  或者说,他们与通过科举选出来的童生、秀才、举人、进士有何区别?

  将来朝廷选官,是要从这些人当中选,还是从举人、进士当中选?”

  殿内其他大臣听这话都精神一震,因为他们知道,蒋德璟问到了重点。

  刘升道:“这本不是今日要讨论的事,但既然蒋侍郎问到了,朕不妨先说一说。

  在朕看来,科举其实就是一种考试,而学校则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两者并非同类事物,因此并不相互妨碍。

  也即是说,一个读书人,他可以在学校接受科学教育,按学校制度升级、升学,但在此中间,他想去参加科举考试,也是可以的。”、

  听到这里,包括李长文在内,很多文华殿中的官员都露出沉思之色。

  思考学校制度和前明官学制度的区别。

  其实不用怎么想,其区别很明显——前明官学,是靠科举来选学生;而学校制度的升级、升学则有另一套考试来决定,与科举完全分开了。

  想明白这点,不少官员都不禁眼睛一亮,觉得此举实在是妙。

  但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甚至是核心问题,那就是官员怎么选。

  一时间,殿内众臣都用听讲的姿态看向了刘升,等待着他的答案。

  刘升迎着众臣的目光,微微一笑道:“至于朝廷选官如何选,其实很简单,再行考试就是了。”

  还要考试?

  几乎没人想到是这个答案,都不禁一愣。

  随即,他们想象了一下,刘升这套选才制度下的读书人生活,顿觉头皮发麻。

  暗想:若按陛下说得来,后世读书人想要做官,岂不是要给“烤”熟了?

  请收藏:https://m.big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