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847章 东征高句丽_三国之谋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朝李世民灭高句丽之前,东北都不通中国。甚至即便是唐朝灭高句丽,也仅仅只是勉强控制,真正融入要到明清时期。

  现在后世的东北三省当中,一半辽宁省和一半吉林省被高句丽国占据。

  历史上它曾经与曹魏集团发生过战争,曹魏攻破了高句丽都城丸都城(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王东逃到沃沮,曹魏以为高句丽已经灭国,因而罢兵回朝。

  结果高句丽卷土重来,重建了丸都城,一直到唐朝才被灭掉。

  而另外一半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则分别被夫余国和挹娄国占据,因为过于偏远,除了偶尔内战或者跟高句丽以及西部鲜卑打打之外,其余时间都是正常发展。

  这些年来陈暮对东北确实有想法,但奈何没什么机会。

  不过随着最近几年京杭大运河的全面开通,再加上蒸汽船只的流行,不管是从青州前往辽东半岛,还是从幽州过去,都方便了许多。

  以前从临淄去辽东半岛,坐船得好几天时间,而且当时汉朝的船只技术也不利于海上航行,容易迷失或者遇到风浪。

  现在情况好了不少,如果从洛阳出发,船队到临淄只要一天时间,再从临淄到辽东半岛,只要半天时间。

  而且还有另外一个好消息,那就是临淄和涿县发展之后,辐射了三韩半岛以及东北辽州地区。

  这些地方逐渐繁荣昌盛,吸引了不少高句丽人、夫余人、挹娄人、秽貊人、沃沮人前来生活,东北土著部落百姓并不抗拒成为大汉的一部分。

  想也知道。

  现在大汉对于民族融合政策非常宽松,周围少数民族愿意融入的,往往都会给予优厚条件,让他们享受跟汉朝百姓一样的对待。

  更何况如今汉人在医疗、教育、生活、饮食、居住上享受的资源远不是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土著可以相比。

  与其在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沿岸渔猎为生,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还不如南下去辽东进厂打工来得安逸。

  另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随着大汉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对于原始部落来说,就是一种降维打击。

  社会差异的巨大化,会导致渔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会加强。

  就好像农村人口大量减少,是因为务农带来的经济收益非常低,进城打工的收益是务农的好几倍。

  那么农村人就会蜂拥涌入城市,成为所谓的农民工,自然也就会成为一种趋势。

  后世无数人向往去美利坚,不也是抱着这样的心理吗?

  所以现在辽东地区其实吸纳了大量的东北各国人口,在民族融合方面,并没有产生很大的问题。

  这样一来,如果朝廷决定拿下东北,至少在民心上,不用担心成为阻碍。

  于是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情况下。

  陈暮暗中筹备夺取东北的

  请收藏:https://m.big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