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50章 秋收万颗子_回到史前当野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50章秋收万颗子

  文明的发展本质上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大地的色彩正在逐渐改变,远处的山林大体上还是绿的,只有零星几抹斑驳的黄点。

  凉爽的秋日悄然而至,谷穗变得饱满而金灿,垂下了它高傲的头颅。

  在临近收获之际,枭发现了另一个问题。

  “听有谷部落的人说,收获的谷子会像山一样多,根本不可能数清,也无法用天平称出重量。我们要怎么知道收获了多少谷子呢?”

  这个问题张天自然早就考虑到了。

  “用那个。”

  枭扭头朝天手指的方向看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没见过的陶器,上大下小,开口呈方形,四个侧面以梯形缩小,有点像陶罐,只是样式不同。

  “那个叫斗,准确地说,是制作斗的模具。”张天解释,“开口的边长为一尺四寸,底的边长为一尺,用它来装谷子,装满即为一斗。可以用斗的数量来衡量谷子的多少。”

  斗作为古代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量具,是人类文明史中最早出现的以物换物的容器。全木制的斗在后世更为常见,但木斗的加工对技术的要求较高,陶制的斗虽然笨重,胜在简单,也更容易标准化作业。

  无规矩,不成方圆。长度、重量和容积,起码这三种度量单位要确定统一的标准,或许现在还不能充分体现它们的作用,以后迟早会用到,先让族人们熟悉这些概念,明白何为标准。

  张天让枭把蒲花、黄、松露、蛇花等人叫来。

  在采猎的生产方式下,人类只知攫取现成的天然产品,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完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饥则求食,饱则弃余”,难以形成长久的定居,也不可能出现稳定的剩余和积累。

  农业生产则不然,它通过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去增殖天然产品,从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变为积极地改造自然,从而实现长久的定居,获得稳定的剩余和积累。

  这种剩余和积累,使启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伟大杠杆——社会大分工得以发生,使独立的手工业、商业和科学文化事业得以形成和发展,使人类最终得以摆脱野蛮状态而臻于文明之域。

  张天在有意识地引导族人分工合作,让擅长捕鱼的捕鱼,让擅长狩猎的狩猎,让擅长纺织的纺织,让擅长建造的建造……

  此时站在他面前的蒲花、黄、松露、蛇花等人,他们擅长制作陶器,自从来到新家园,这件事便一直由他们负责。

  制陶工艺从最初的贴片法,到泥条盘筑法,再到如今的慢轮制法,他们只花了一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其他先民数千年的历程。

  现在,张天要教他们一种新的制陶方法:模制法。

  模制法是用烧制好的陶器作为模具,在外表敷泥成型,制成陶坯,待半干时取出。

  很简单的方法,众人

  请收藏:https://m.big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